魔幻!私募业绩“裁剪术”?
私募业绩“中考”成绩近期放榜,“一位网红私募大佬以近80%的上半年业绩夺冠”成为近期最热的行业新闻。
近年来,一些流量私募或销售平台频繁“裁剪”业绩,各种打擦边球宣传业绩。这些伎俩,最终将伤害投资者。
私募业绩“裁剪术”频现
然而,记者在该平台上浏览这位网红私募大佬的产品时发现,其上半年收益率大部分在20%至35%之间,有的甚至仅有0.72%。当记者浏览到第24只基金,才发现了一只收益率为79.85%的基金。
总体来看,该第三方平台共收录该私募大佬220只基金,由此计算的其今年上半年平均收益率为12.82%,这与图中的79.85%相差甚远。然而,这张广为流传的图中,仅有“管理人”“基金经理”“2023年上半年收益”这三个栏目,并未标明具体的产品,也未说明该上半年收益率为单个产品收益率,反而给人一种这就是基金经理上半年平均收益率的错觉。
在此基础上,媒体、自媒体的报道也铺天盖地袭来。“半年赚近80%,XX夺冠!”“XX逆袭夺冠!”“上半年怒涨近80%,XX靠AI翻盘!”此类报道在短短几天内大量出现,其中很多篇都未在文中说明该业绩是产品业绩还是基金经理业绩,很多甚至直接模糊处理为基金经理业绩。
有网友对此评论:“其整个公司今年的平均收益并不如所宣传的这般,甚至有几只成立两年半的产品目前亏损仍超过40%,只要产品数量够多,拿着业绩最好的产品做宣传,又能忽悠一批小白。对某些私募真的很无语。”也有业内人士质疑,披露单一产品的短期业绩是否合规。
值得注意的是,前述网红私募大佬在其社交媒体上表示,旗下的200多只基金都是完全复制的。业绩之所以有比较大的差异,主要是有的基金可以不受限制投资全球市场,有的则有30%或10%的限制,另外有一半主要是银行、信托和部分券商发行的基金,完全不能全球投资。
“新私募条例”明确禁止片面夸大宣传
最新发布的《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》,对于夸大、片面宣传也有明确禁止。
第二十条规定,私募基金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或者转让;
不得向为他人代持的投资者募集或者转让;
不得以虚假、片面、夸大等方式宣传推介;
不得以私募基金托管人名义宣传推介;
不得向投资者承诺投资本金不受损失或者承诺最低收益。
尽管监管日趋严格,但私募夸大或片面推介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,甚至成为不少私募或销售平台惯用的营销伎俩。
一方面,基金销售机构或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宣传推介产品时,常常用业绩较好的代表性产品来推介,但投资者却反映,实际买进去的并不是所推介的产品,实际持有之后的业绩和实际宣传的相差很多;另一方面,记者发现,近年来,针对一些业绩不理想的产品,部分私募管理人会选择暂停向第三方平台披露净值数据,有的则是全部下架旗下产品。
格上财富金樟投资研究员谢诗琦指出,目前市面上比较常用的有“代表产品业绩排名”“公司旗下所有产品业绩平均值排名”“夏普比率排名”等。谢诗琦强调,私募基金销售机构用代表产品业绩进行排名时,需要关注是否是真的代表产品,是否是成立时间最长、规模最大的产品,而不能随意更改代表产品。
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分析师江牧原表示,由于私募基金行业的不透明性,容易出现夸大或片面推介基金的情况。投资者应谨慎投资净值缺失较为严重的私募基金产品。对私募公司进行研究评估时,也需关注产品数量、清盘数量等数据,以尽可能规避产品幸存者偏差。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编辑:笑笑